心得体会

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7篇

时间:2022-09-05 1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7篇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20期2020·03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文化理路□史宏月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7篇,供大家参考。

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7篇

篇一: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

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20 期2020·03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文化理路□ 史宏月摘 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亘古不变的精神财富与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主义情怀内在于人心,凝结于人的认知、情感、德性发展过程,外显于人的实践行动。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基点,拓展厚植路径,增进爱国主义认同,推动情怀生成深化。文化的丰富样态及其对人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决定了文化对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挖掘文化的丰富样态,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以文载道,不断加强爱国主义理念认同;以文传情,不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认同;以文植德,不断强化爱国主义道德认同;以文化育,不断深化爱国主义实践认同,是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文化理路。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文化理路;认同作者简介:史宏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 10087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项目资助“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019)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0)03-0027-0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2]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集时代性与实践性于一身的真切情怀,内在于人心,凝结于人的认知、情感、德性发展过程,外显于人的实践行动。在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基点,拓展厚植路径,增进爱国主义认同,推动情怀生成深化。文化的丰富样态及其对人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决定了文化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挖掘文化的丰富样态,开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文化理路,以文载道,以文传情,以文植德,以文化育,不断深化爱国主义的理念认同、情感认同、道德认同、实践认同,对于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意义重大。一、以文载道,加强爱国主义理念认同爱国主义情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不断生成深化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以文化的形式讲清楚爱国的道理,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强人民对爱国主义的理念认同。以文载道,就是通过富有哲学思辨与理论智慧的文化形式,阐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爱国与爱人民自身、爱人类光明未来相统一的深刻道理,促进人民不断养成哲学思辨的思维方式,深化对爱国主义的理论认知与理念认同。爱国主义是随着历史更迭与实践发展不断变化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曾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表现形式。加强人民对爱国主义的理念认同,要充分把握时代性,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 。因而,在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引导人民深刻理解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经过思想淬炼,提高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对国家的理性认识,切实加强对爱国主义的理念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情怀要真,爱国就要爱得清晰,而清晰的爱源自清醒的理论认知与理念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4] (P33)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深刻阐明了国家的起源、存在价值与本质特征。要引导人民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充分认识国家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机器。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统治阶级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国家的政权组中青年学者论坛27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20 期2020·03织与治理实践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爱国与爱人民本身具有一致性。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中最坚决、最先进的分子,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 (P413)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与发展成果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其历史使命的坚守,充分验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充分证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要引导人民深刻理解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爱党就是爱人民本身。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是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是迈向共产主义光明未来的过渡阶段。要引导人民坚持阶段性认识与发展性认识的统一,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既是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又是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发展性过渡。爱社会主义就是爱人类自由联合的美好未来,就是爱人本身。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全局性的,面向全体中华儿女,但关键在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连接中国家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的厚植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爱国主义情怀的厚植程度。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青少年形成清晰的爱国认知与理念认同,要充分运用学校教育教学的平台与资源。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学校教育教学为切入点是厚植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渠道。因此,要合理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将爱国主义情怀的厚植培育与不同学龄阶段青少年可接触可掌握的多种知识范围层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传播讲授与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青少年心中根植培育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种子,形成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一致的正确判断;另一方面,创新爱国主义情怀厚植培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更新课堂教学手段,使之与青少年的心理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与青少年的心理认知需求相协调,在遵循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促进青少年心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形成辩证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不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理念认同。二、以文传情,增进爱国主义情感认同爱国主义情怀的生成深化,不仅是人的认知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的内在情感延伸与升华的必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以文化的形式传递渲染爱国的情感,引领文艺传播的方向,增进人民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以文传情,就是通过富有艺术创造与情感共鸣的文化形式,展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爱国源于爱国之壮美山河、爱国之悠久历史、爱国之淳朴风俗、爱国之可敬栋梁的深厚情感,促进人们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触发对爱国主义的共情共鸣与情感认同。爱国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具体的情境中会呈现出个体差异化的表达方式。增进人民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要充分把握条件性,利用可观可感的中国山河之美、历史之美、风俗人情之美,展现全面立体的美丽中国形象,激发人民对国家秀美山河的真切热爱,促进人民对国家美好生活的情感共鸣。因而,在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引领人民深刻感受祖国山河、历史、风俗人情的独特魅力,经过情感陶冶,提升人民对国家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感知与热爱,切实增进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情怀要深,爱国就要爱得诚挚,而诚挚的爱源自诚挚的情感共鸣与情感认同。文艺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成为最易激发情感共鸣的手段。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然是文艺创作与传播的主题主旨。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首先,爱国内含着爱祖国大好河山与人文古迹的幽幽情愫,祖国的壮美河山,是有形的国家符号。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还是凝结着人民群众无限智慧的建筑艺术,都显示着中华大地的独特魅力。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展示自然人文景观的艺术形象本身,引领人民体验感受美丽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要通过丰富的文艺作品生动形象地刻画描绘祖国的秀美山河与人文古迹等,结合多种新兴的传播平台实现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互动,增强人民对国家有形符号的热爱与自豪感。其次,爱国内含着爱祖国悠久历史的朴素情感,祖国的悠久历史,是绵长的爱国思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6] ,要通过影视、戏剧等文艺形式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叙述与历史文化内涵的解读,多维度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与民族智慧,增强人民对国家隐形符号的理解与认同感。再次,爱国内含着爱祖国风俗人情的真切情谊,祖国中青年学者论坛28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20 期2020·03的风俗人情,是生动的爱国纽带。中国是一个包含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它们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爱国就蕴含着对多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统一的认可与尊重。要通过音乐、影视等多种文艺形式展示多民族的风俗文化,以连接赋予中华民族的多样色彩与独特魅力的各民族人民,增强人民对国家整体的重视与归属感。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青少年产生诚挚的情感共鸣与情感认同,要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强大吸引力与感染力。新时代的青少年成长于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中国社会,文艺所具备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使文艺作品极易戳破青少年的情感防线,成为厚植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合理利用文艺形式,推出类型多样、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爱国主义经典文艺作品。一方面,在把握时代特征与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加大创作力度,提升创作质量,关注青少年喜爱的新兴文艺形式,如动漫、网络文学、手游等,并以之为契机,创作符合青少年审美意识与接受习惯的富有爱国主义气息与情怀的优质文艺作品,满足青少年对爱国主义文艺作品的需求与期待;另一方面,通过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丰富多样的文艺表现形式,展现中华大地的壮美河山,讲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描绘中国人民的风俗人情,以形象可感的声音、画面等解读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激发青少年最真挚的爱国情感,促进青少年对真善美的共情共鸣,进而不断增进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三、以文植德,强化爱国主义道德认同爱国主义情怀不仅生成深化于人的认知发展进程与情感升华过程,也巩固稳定于人的德性发展进程,随着人的德性修养的提升,逐渐内化为人的意志品质与道德情操。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以文化的形式培育涵养爱国的道德情操,强化人民对爱国主义的道德认同。以文植德,就是通过富有德性引导与氛围感染的文化形式,叙述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爱国显现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传承与弘扬,引导人们不断形成涵养高尚道德的意识自觉,强化对爱国主义的道德体悟与价值认同。爱国主义凝结着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家国情怀与道德实践的思想精华,是连接中华民族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强化人民对爱国主义的道德认同,要充分尊重规律性,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传承与创新性转化,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弘扬,提升人民的道德感知与体悟,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因而,在新时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引领人民深刻体悟国之大德、社会之公德、个人之私德的和谐统一,经过道德熏陶,促进人民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切实强化对爱国主义的道德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情怀要久,爱国就要爱得深沉,而深沉的爱源自深刻的价值体悟与道德认同。爱国主义是饱含着深刻价值认同的大爱大德大情怀,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愈益凸显,立德树人工程所树之人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全面发展之人,所立之德排在首位的即是统一于中华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之中的爱国道德情操。从古至今,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根深蒂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国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价值判断,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价值选择,既凸显出民众对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深刻认识,也展现出英雄人物为国家民族利益甘愿牺牲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要以此优秀道德传统启发人民的道德自觉,引导人民将爱自己与爱家爱国关联起来,形成由己及人乃至家国天下的大智大德。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坚决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人民、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这样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以深厚的爱国情怀为支撑,也熔铸造就了更高更深层次的爱国情怀与革命道德。要以此道德楷模引导人民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形成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道德认知与选择,并推动这样的认知与选择逐步实现由个体道德到共同道德的飞跃式发展。步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亿万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既有为国家发展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也有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上争得各种荣誉的平凡英雄,他们高尚品质的显现都是基于共同的爱国情怀。当代中国的精神价值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立体化价值层次,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导向,在个人层面以“爱国”为首,体现出爱国主义在价值引导上的突出位置。因而要引...

篇二: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

经验 412019 年 第 4 期一、地理课程中的“家国情怀”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部分,其中社会参与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各学科以此为依托指导本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各个学科立德树人任务中都包含对学生国家认同感、家国情怀的培养。在不同学科和不同时代的视角下对“家国情怀”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界定。地理课程所要培养的“家国情怀”是在对区域地理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有着不同的区域环境尺度,既包含小尺度的对家乡的情感又包含大尺度的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

 [1]因此,新时代地理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是对家乡、国家、地球等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关注,对该区域产生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产生建设与保护的意愿。而在诸多空间尺度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的家乡地理环境状况,是学生最熟知的地理环境。借助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从而增强其归属感与乡土情怀,由小家及大家,进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建设祖国的意愿。现已有教师研究并发表了关于乡土地理与家国情怀的教学案例。然而有些遗憾的是: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仅停留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情感上的培养较少,与家国情怀的培养相结合的更少;地理课堂上运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教学案例较少,实践指导资料有限。下文中笔者以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为例进行具体阐述。二、课标、教材、学情分析1.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在教学方法上建议举例说明,中国处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普遍面临的问题。每一个城市在发展中都拥有特色文化和自身历史,运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举例,让学生切身体会土生土长的地方在城市化发展与保护传统文化中如何谋求平衡。2.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及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的进一步延伸,探讨城市在布局与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节课脉络清晰,从传统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之间的矛盾现状引入,分析什么是城乡特色景观,为何要去保护它再具体分析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该部分内容切合十八大以来强调的弘扬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吴 晨(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24)摘要:“家国情怀”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高中地理课程以德育为先,在精神文化层面弘扬热爱祖国与家乡的家国情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更易让学生在认知周围社区、地方、国家的地理特征基础上,树立国家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但目前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家国情怀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性研究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一课为例,进行实施策略的研究。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家国情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以“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为例万方数据

 教学经验 422019 年 第 4 期的乡土情怀与家国情怀。3. 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学生对其感知少、了解少,需教师或学生搜集大量材料补充。与武汉乡土地理相结合,一方面可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便于获取真实客观资料。三、实施策略分析1. 社会实践,加深了解,形成归属感纯粹的地理知识灌输与训练无益于核心素养养成,只有将地理知识融入地理实践中,学生成为地理探究过程的主体,才能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2]因此,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应停留在简单的教学情境创设上,这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升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乡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就存在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是学生最易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资源,因此最易成为家国情怀培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实地考察,主动收集乡土地理教学素材,融入真实情境中,将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堂外。从地理实践活动中感悟家乡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知,形成认同感与归属感,逐步上升为家国情怀。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并不是家国情怀教育宣传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了找寻者和创造者。片段一:社会实践学生在假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作业,认真填写实践调查表(见表1),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表1 实践调查表(部分)片段二:课堂展示师:简要介绍武汉市中山大道起源及分布位置,强调其作为老汉口重要商业交通要道,在武汉具有重要地位。沿线分布有众多历史建筑,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生:学生代表结合实地拍摄图片(见图1),从江汉关大楼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现代用途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并总结该历史建筑是武汉沧桑历史的纪念碑。师:为何英国政府选址汉口作为通商口岸?生:结合武汉地理环境特征解释武汉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师:江汉关修建在长江边,设计者将基座设计为高于平均洪水位线,避免渍水,体现了建筑设计要考虑地理环境特点。设计意图:在课前实践环节,明确学生任务并以实践调查清单的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实践内容。在课上展示环节,学生展示实践结果,相互评价。最后教师从地理视角引导学生发展地理思维能力,体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将课堂中的问题带到生活的世界中检验,最终又回归课堂总结归纳,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收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成为对家乡地理环境的探究者、总结者,深入了解家乡地理环境后,内化为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 多学科融合,获得情感体验,产生民族自豪感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国家认同”做了具体要求。各个学科根据该文件制定本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各个学科立德树人任务中都包含“国家认同”,因此“家国情怀”教育可打破学科界线,进行学科融合。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地理学不断形成新的知识领域和分支学科。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属性,使得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互融合,渗透家国情怀培养,使学生不仅收获知识与技能,更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产生民族自豪感。调查时间:2018.5.1调查地点:√江汉关大楼 □汉口水塔 □南洋大楼博物馆 □吉庆街成员与分工:(略)调查方式:√实地参观 √网上收集资料 □询问工作人员

 □其他_________调查内容任务一:该景点历史背景与历史意义江汉关大楼最早是作为江汉关的办公楼,1861年英国政府迫使清政府将汉口开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并分设海关。2012年武汉海关正式搬离工作了57年的江汉关大楼。经3年改造后,江汉关变身为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陈列了众多汉口开埠的相关文物。图1 相关照片江汉关整个建筑使用英国建筑形式,底层主体建筑为正方形五层结构,在上方为20米高的钟楼,从我们拍的照片(见图1)整体来看,江汉关庄重雄伟。任务二:武汉市保护该历史建筑具体措施(略)(续上表)万方数据

 教学经验 432019 年 第 4 期片段三:书写颁奖词师:中山大道改造项目采取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城乡特殊景观与传统文化,因此荣获了第52届国际规划卓越奖,这也是亚洲唯一一个获奖项目。请学生书写颁奖词,要求涉及保护措施,不多于100字。生:(小组讨论完成)中山大道重新改造,百年老城荣光焕发。十里春风轻抚中西建筑,分区护理文化彰显底蕴。遗产不败老字号带动经济,历史犹存老居民心生欢喜。拆除与保护协调,利用与发展统一。一条道一个传奇。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所给材料总结归纳中山大道改造项目具体措施,随后设计颁奖词。一方面通过此活动总结回顾本节课重点知识,归纳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将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融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关系都在本活动得到渗透。以地理知识为载体,融合语文学科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将自豪感用真挚的文字表达出来,渗透家国情怀。3. 角色扮演,参与决策规划,树立主人翁意识家国情怀不应仅停留在对家乡、对祖国的真挚感情上。作为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报效祖国,建设家乡,这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与担当。

 [3]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模拟真实发生的生活情境,学生从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体会到身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要关注社会问题,有着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与担当,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主人翁意识。片段四:座谈会师:为了让步位于中山大道上的江汉路地铁站修建,武汉市政府决定拆除一些老建筑,消息一出,“挺地铁派”和“保老房子派”双方互不相让,于是武汉市政府决定召开座谈会与市民代表、地铁集团进行沟通。分配好各小组所扮演的角色后说明座谈会的程序,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言。生1(市民):江汉路人流量大,也可以通过增加公共交通运输量实现,修建地铁不是唯一解决客流量的方法。生2(地铁集团):地铁一次可以有多少载客量,公交有多少载客量,地铁排放污染气体比公交也少得多,并且现如今路面交通越来越拥堵,很难再疏导公共交通运输压力。生3(地铁集团):我来补充说明一下,根据材料知道如果不修地铁,江汉路步行街商圈大量的客流将无法直接搭乘过江地铁。若取消江汉路站,客流将集中到循礼门站,造成该站不堪重负,乘客拥挤,带来安全隐患。由此可见修建地铁是必须的。生4(江汉区政府):从地铁集团阐述来看,无论是从改善客流量还是从安全性、可操作性方面考虑都是需要在江汉路修建地铁站的,并且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带来更多的客流量,有利于江汉路整体商圈的发展以及其它老建筑的保护。.......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相关材料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座谈会。一方面,能锻炼学生阐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体现如今快速城市化发展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创造学生身边真实发生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中,树立其主人翁意识。四、结论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与意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家国情怀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不仅要求学生对家乡和祖国有着深厚的情感,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保护”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多学科融合、角色扮演等方式,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课堂上渗透家国情怀培养,该案例立足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又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3] 陈杰,刘恭祥,陈焜.论地理课程“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J].地理教学,2016(22):4-8.[2] 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性质[J].地理教育,2017(02):4-5.(责任编辑:刘妍君)万方数据

篇三: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

纵览课程教学研究 2016.9融入乡土文化资源, 增强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楼卫琴摘  要  培养家国情怀是中学生德育最为重要的目标, 这若想达成实效, 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创新。

 融入乡土文化资源, 可以改变课程结构单一、 方式单调的现状, 为德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 增加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积极体验, 让德育内容内化更高效, 德育实效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关 键 词  德育; 乡土文化资源; 家国情怀作者简介  楼卫琴,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有效的品德教育, 教师要改变传统居高临下的训导者和教师匠的育人方式, 创设适宜学生体验成长的广阔时空, 让每个学生都 ‘身临其境’ 和‘心临其境’, 每个心灵都能充分体验情景和情感变化。”[1]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实现德育本土化, 可以改变德育课程内容单一、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的现状, 让德育内容更加具体而鲜活, 德育手段更加丰富而灵活, 从而增强德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体验, 提升德育实效。

 培养家国情怀是中学生德育最为重要的目标, 但要想达成实效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创新, 本文主要以中山市为例谈谈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德育探索。  一、 乡土文化资源概况乡土文化资源是指反映某一地域历史文化、 经济、 社会发展, 承载当地人民群众主流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人文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从内容形态可以分为人物性德育资源和非人物性德育资源。

 人物性德育资源包括:

 本土历史人物、 革命人物、 艺术家、 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普通劳动人民, 以及他们留下的能够激发后人、 对后人有重要启示和教育意义的事迹等, 非人物性德育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 古迹、 故居、 文献史料等。

 以中山市为例, 其乡土文化资源按照内容形态分类如表 1所示。表1 中山市乡土文化资源人物性资源孙中山、 杨仙逸、 容闳、 杨殷、 马应彪、郭乐、 郑观应、 郑彼岸、 钟荣光、 王云五、 程璧光、 阮玲玉、 郑君里、 萧友梅、苏曼殊, 等等非人物性资源孙中山故居、 中山纪念堂、 中山詹园、中山精神、 慈善万人行活动、 珠中徒步活动、 中山马拉松, 等等  二、 德育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必要性1.中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资源建设的多样性、 多元化。

 教育部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明文规定: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状况, 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所以, 在教学中有必要根据当地实际, 挖掘本土人文资源, 开发本土地方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在原有的初中版 《乡土中山》 基础上, 2015 年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和中山市档案局等单位合作开发了孙中山文化进校园高中系列读本 《名人中0 5万方数据

 资源纵览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山》 《人文中山》 《口述中山》, 该系列读本可以作为地方德育课程的有效补充。2.德育课程内容的需要。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课程内容单一, 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 尤其缺乏能引起学生兴趣、 从而作为德育教学活动组织的有效载体的素材。

 陶行知提倡 “生活即教育”, 他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经营, 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在德育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 加强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可以有效地补充、丰富德育课程内容。

 中山市作为伟人孙中山的故里, 人文资源无处不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人文资源不断生成, 开发人文资源融入德育, 为德育课程内容找到 “可再生资源”, 可以说是为家国情怀德育的培养找到了源头活水。3.德育课程实施的必要。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 学生面向自然、 社会和自我, 进行思想道德研习、 体验、 熏陶、 实践和评价的过程。

 它需要超越教室、 超越课堂、 走出校园、 走入自然和社会,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否则, 就会变成单一的思想道德知识的传递活动, 甚至是一种单向的说教。”[3]在德育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 就是要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回归现实生活, 亲近自然, 贴近生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活动中获得真切体验。

 而非人物性乡土文化资源作为德育素材, 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 即需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德育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家国情怀德育的必要手段。4.德育实效提升的捷径。

 口头上提 “爱国主义” “家国情怀”, 让学生觉得 “假、 大、 空”, 于是内心产生抵触情绪, 造成现实教学中德育内化的低效。

 要避免这一问题就要选择学生熟悉的、 认可的德育素材作为德育活动开展的载体, 乡土文化资源符合本土主流价值观, 理应成为德育的有效素材。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容易产生兴趣, 注入情感, 融入记忆, 可以使人感觉到历史文化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 而是活生生的、 有血有肉的可触摸的存在, 从而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大千世界。

 乡土文化资源都是学生熟悉的、 具体的、 可感知的, 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 富有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事半功倍。  三、 德育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学段的心理特点、 地域人文资源等客观条件, 合理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

 不同学段、 不同地域的学生群体, 成长的环境、 人生阅历、 兴趣爱好等千差万别, 教学中可供选择的乡土文化资源又是丰富多彩的, 选择不同的资源作为教学组织载体, 起到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所以应该针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资源, 以使学生获得最佳体验, 促进教学效果最优。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过程中, 地方、 学校、 班级要有计划地进行, 从而使得乡土文化资源有序、 连贯地融入德育, 避免出现碎片化的倾向。

 系统、 连贯地融乡土文化资源入德育之中, 能够保证德育渗透的系统性, 有利于学生获得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把握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与体验, 有利于增强德育实效性。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在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过程中, 资源选择的多种可能与利用资源手段的多种选择,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从多种资源中选择最适合学情的资源。

 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选择历史积淀的人文资源, 也可以选择当地的社会热点等正在生成的人文资源, 资源的利用手段可以是传统的讲授课堂, 也可以是重视学生体验的探究课堂, 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4.共享性原则。

 共享性原则是指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 学校、 教师之间要实现资源共享。

 系统开发德育课程中的乡土文化资源工作量非常巨大, 仅依靠一所学校、 一个教师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或者说不能高质量完成, 所以有必要在统一规划下, 实现校际合作和资源共享, 使得资源开发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最小化, 且通过合作实现开发质量最优化, 如联合地方档案馆和教育部门进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四、 德育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措施1.重要 “纪念日”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重要1 5万方数据

 资源纵览课程教学研究 2016.9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一些国家的重要纪念日活动中融入本土元素, 例如, 国庆节、 九一八事变、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 融入中山本地人的贡献; 二是在本地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在学生了解本土历史、 了解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德的过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

 例如, 在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可以开展了解孙中山生平事迹、 中山市历史沿革的教育活动, 也可开展中学生诠释 “博爱、创新、 包容、 和谐” 的中山精神的教育活动。2.德育地方课程融入各学段学科教学。

 德育与学科教学不可分割。

 在学科教学中抓住契机, 适时穿插本土的历史、 名人事迹、 名人精神,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也能起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作用。

 例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穿插 《名人中山》中孙中山、 杨仙逸、 容闳、 杨殷、 马应彪、 郭乐、郑观应、 郑彼岸、 钟荣光、 王云五、 程璧光、 阮玲玉、 郑君里、 萧友梅、 苏曼殊等人物的历史故事,可以实现与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互补。

 人物是地方志的 “志中之髓”, 历史名人是地方文化的承载主体,学生从他们的生命经历中可以更多地看到大历史的细节, 可以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家国情怀的真义。

 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能实现国家课程教学和德育的相互促进, 实现双赢。3.鼓励中学生参加各种乡土社会活动。

 鼓励中学生, 尤其是高学段的学生, 参加本地比较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活动, 例如, 中山市的慈善万人行、中山马拉松。

 慈善万人行已经成为中山市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已经是中山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日益成为中山人团结友爱、 求实创新、 敬老助残、 扶危济困的精神象征, 它是中山人博爱精神最真切的体现, 更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高尚美德和博爱、 慈善的社会风尚。

 2016 年中山市慈善万人行的主题是 “践行中山精神, 建设博爱家园”, 通过参加慈善万人行活动, 学生对 “博爱、 创新、 包容、 和谐” 的中山精神会有深刻的体会。4.设计典型社会实践探究活动。

 通过设计典型的社会实践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周末、 节假日根据学校、 教师的要求带着任务走进社会, 在生活的课堂中实现德育内化的教学目标, 这可以改变学生局限于在教室接受德育的现状。

 低年段可以采用参观本土名人故居、 进入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形式开展德育, 例如, 参观孙中山故居、 中山纪念堂、 孙文纪念公园, 活动后通过微信图片传播观感, 体验本土文化。

 高学段的学生则可以尝试口述历史写作,如中山市教体局开展的 “中学生写史大赛”,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 通过采访亲人朋友, 从其“口述” 体验对乡土文化的爱。

 再者, 有些学校历史悠久, 从校名到校园角落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例如中山纪念中学, 让学生通过参观校史馆, 了解、 探究学校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以此开展爱校教育, 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渗透方式。总之, 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唤醒学生对家庭、 学校、 家乡的乡土情结, 培育学生对家庭、家乡的亲情观念, 并在教师引导下升华为对国家、民族、 人类的博爱。

 以中山名人为例, 中山先贤有著书立说者, 也有没有留下任何著述者, 但他们的事迹无论成与败, 显与厄, 都堪称不同凡响, 垂于青史, 都是留给后代中山儿女的精神财富。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年轻时就背井离乡, 甚至远赴美欧,在异域的土地上打拼奋斗, 获得技能和知识, 接受文化的熏陶, 并把它们带回祖国, 造福乡邦; 他们满怀理想, 勇往直前, 愈挫愈勇, 坚定不移地追求人生的卓越和国家的富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同时为当时正处在灾难深重之中的祖国实现现代化和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他们用爱乡爱国、 自强不息、 勇于创新和为国奉献的人生, 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历史, 也为故乡留下了 “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 的宝贵遗产。

 见贤思齐, 继往开来, 开拓创造, 充分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德育课堂, 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家国情怀的情感体验, 使得德育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参考文献:[1] 黄志煊.丰富学生道德体验促进主体德性建构[J].课程教学研究, 2012 (1):

 57.[2] 谢银元.整合乡土资源构建校本德育课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5):

 103.[3] 刘艳平.三峡地区乡土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5.2 5万方数据

篇四: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

3:

  “ 书香三八”—“ 注重家教家风· 培育家国情怀”

 阅读征文活动的通知

 各部门妇委会、部门工会:

 为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女教职工把家教家风文化融入读书活动,切实推动职工家庭文明建设,经研究决定,组织全校广大女教职工参加由红旗出版社、中国妇女报社、人民网、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组织的第五届“书香三八”—“注重家教家风·培育家国情怀”读书征文活动。

 本次活动我校设优秀组织奖和个人奖,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积极向上级部门、有关媒体推荐、发表。请各部门妇委会、部门工会认真组织开展此项活动,并于4月28日前根据文件要求将相关材料报送妇委会。

 联系电话:66782079 电子邮箱:fuweihui@ouc.edu.cn

 附:

 “书香三八”—“注重家教家风·培育家国情怀”阅读征文活动方案

 妇委会 工

 会 二〇一七年三月五日

 附:

 “ 书香三八”—“ 注重家教家风· 培育家国情怀”

 阅读征文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

  2017 年 3 月 5 日至 2017 年 4 月 28 日

  二、活动主题

  注重家教家风 • 培育家国情怀

  三、参评作品要求

 (一)征文内容与要求

  1.征文内容

 作者可任选家教或家风立题,也可自己命题。

  (1)家教:围绕家教,广泛立题,如:讲自己和身边人的家教故事,述家教之方、家教之乐、家教之艺术,论家教之于子女成长成材的重要性、家教不能变成知识教育、如何做个好父母、父亲参与教育孩子的必要性、怎样和孩子聊天、亲子阅读的好方法等等。结合事例,讲述自己和身边人的家教心得与经验、艺术与方法。

  (2)家风:讲述自己家族和身边人的家风故事、家族传统,阐述传承和培树好家风的时代意义,如好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好家风涵养人的道德品质、好家风利于家庭和谐,好家风促进社会文明,好家风淳民风清国风等;如何培树现代好家风,如孝亲爱老、夫妻恩爱、科学教子、崇尚阅读、诚信友善、和谐邻里、爱岗敬业、爱国奉献等等。

  (3)标题自拟,体裁不限。

 2.征文要求

  (1)作者只限女性,作品必须是本人原创,且是本年度新作品。

  (2)征文标题紧扣活动主题,作品内容与文章标题相符,言之有物,有生活气息,能反映家庭的独特历史和气质风貌;有感而发,富含哲理,给人以启迪。

  (3)结构完整、设计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4)文字通顺,言精意美,有文采。

 (5)字数控制在 1000~2500 字之间(说明:少于 1000 字、多于 2500字不予参评)。

  (6)请务必在征文作品的题目下方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地址和手机号、邮箱等重要联系方式。

  (7)凡参赛作品不予退回。

  (二)家书内容与要求

 1. 家书内容

 可以是写给父母长辈的,爱人丈夫的,也可以是写给自己的孩子或其他亲人的。给家人写一封传统书信,表达对家人的爱与关心,传承家庭美德,培育良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家庭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的民主风尚,构建相互关爱的家庭伦理,从而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 家书要求

  (1)作者只限女性,必须本人原创,且是本年度新作品。

  (2)家书书写格式要规范。

  (3)结构完整、设计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4)字数控制在 800~2000 字之间。

  (5)请务必在作品题目下方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地址和手机号、邮箱等重要联系方式。

  (6)凡参赛作品不予退回。

  (三)表演阅读作品要求

  (1)内容要契合活动主题,主要表演者为女性,且是本年度新作品。

  (2)表演形式多样,可根据活动用书内容、理念进行主题演讲、配乐朗诵,也可编排成情景剧、舞蹈或小品等进行艺术表演。

  (3)表演时长控制在 10 分钟之内。

  (4)作品(视频文件)必须注明作品名称、主要表演者姓名、工作单位和手机号码。

  (5)凡参赛作品不予退回。

  (四)书画阅读作品要求

 (1)作者只限女性,作品必须是本人原创。

  (2)内容要契合活动主题,且是本年度新作品。

  (3)阅读活动用书,用书法、绘画形式展现书中经典语句和核心理念;有关家庭文化的名言、诗句。

  (4)绘画、书法作品(软笔和硬笔)必须选用专用纸,作品的横或纵幅不小于 68cm,其中硬笔书法作品横或纵幅不小 34cm;书画作品风格不限。

  (5)同一作者只能选绘画、书法其中一种形式参赛,参评作品须有本人落款署名。

  (6)作品附详细参评作者信息表(必须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手机、作品名称、画种或书法类别等)。

  (7)所有参加作品必须向活动主办方提供作品原件,作品不装裱。

  (8)凡参赛作品不予退回。

 说明:征文、家书、表演阅读、书画阅读,每人只限参评一类作品。

 四、报送方式

 请在 4 月 28 日下班前将征文、家书等参赛作品送至行远楼 542 房间。

篇五: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

家风家教树立家国情怀心得体会

  感受红色情怀

  传承革命精神

  ——参观红色**心得体会

  ***

  20**年 6 月 19 日感受红色情怀

 传承革命精神

  ——参观红色**心得体会

  20**年 6 月 15 日-16 日,分公司组织安排员工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市**县参观学习,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

  首先我们参观了**太阳寺,太阳寺是**兵变部队的改编地,是**兵变红色旅游景区的景点之一,80 多年前,在太阳寺的大槐树下,**兵变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燃起了革命的火焰,宣告了**南第一支红军队伍的诞生。随后参观了**兵变纪念馆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怀着对革命前辈和红军英烈的崇敬之情走进纪念馆展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认真浏览观看珍贵的原始物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了兵变前的国内局势,兵变的酝酿发动和重大影响以及兵变主要领导人习仲勋的光辉一生。最后参观了老南街——**兵变旧址和全国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认真观看了馆内陈列的资料图片和实物,仔细聆听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回顾了**兵变的光辉历程。展区陈列的斑驳的展品触动着我们的心弦,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艰难但是充满激情的年代,墙上悬挂的老照片和模范事迹也引发他们的共鸣,使人静静驻足观看。通过此次参观重温了**兵变故事,更深刻地体会了习仲勋、刘林圃等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置生死于度外、勇于牺牲的英雄气

 概和革命精神。

  **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县城。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抚今忆昔,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所记录的每一个红色事件,永远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1932 年 4 月 2 日,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发动的“**兵变”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兵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兵变不仅在分化反动势力、鼓舞革命势力、扩大红色区域、策应刘志丹开辟陕甘苏区的斗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我党建设人民军队、改造旧军队、创建和扩大革命武装提供了丰富经验,同时唤醒了**原人民,鼓舞了革命斗志,播下了红色的火种,为**南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浅谈我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象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

 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的先进性。

  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牢记历史责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广大党员要经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做个好党员。

  一、要加强党性锻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坚定理想信念,首要要加强理论武装,关键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按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完善,使党性不断升华,脚踏实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前进动力、工作思路,使党员既胸怀崇高理想,又在本职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二、要恪守神圣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使命。责任往往同奉献乃至牺牲联系在一起,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等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真正反映一个党员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反映日常工作中的责任心。

  三、要加强学习实践,提高促进发展能力。

  一个共产党员能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出色的能力和过硬的本领。共产党员的能力,关键是具有带领广大群众前进的本领。一是要提高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做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

  二是要提高履行党员义务的能力,有效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发挥领头羊作用;

  三是要提高明辨是非、把握大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和危难关头能正确判断局势,分清是非,挺身而出,带领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能力,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知识的习惯,要真正为国为民作实事、作贡献。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带头人要注重实践。

  只有加强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驾驭全局和领导经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能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党员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理想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责任是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桥梁,能力是实现理想、落实责任的基本条件,形象是理想、责任、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必须把四者统一于实践,统一于立足本职岗位,用坚定的理想、强烈的责任、出色的能力和良好的形象去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此次红色之旅虽然时间很短,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难以估量的,在这

 里接受着心灵的洗礼,感受着**精神的力量,深刻感悟共产党员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奉献精神,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提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我将把这次红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工作和学习当中。从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不断的鞭策自己勤于思考、勤于学习,用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来指引自己工作的方向,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热情,更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综合部

  ***

篇六:深化乡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征文

中简报

  潜中简报

  2018 年 年第 第 1 31 期

  安徽省潜山中学办公室编发 2018 年 12 月 26 日

 我校举行“壮我家国情怀”征文比赛和主题演讲活动

  由校团委和省 JK18024 课题组共同举办的以“壮我家国情怀,提高思想境界”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活动,经过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已于 12 月 25 日晚 9 点半圆满结束。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深化课程改革”,这是当前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已于 2018 年 9 月初开题的我校省级课题(省 JK18024)——“基于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开题报告》得到省教科院的充分肯定之后,已经顺利地由“理论准备阶段“”进入到“启动研究阶段”。在 2018 年就要倏忽而过、2019 年元旦即将来临的特别日子里,校团委和省 JK18024 课题组举行了以“壮我家国情怀,提高思想境界”为主题的有奖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其目的是对我校高中生进行一次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家国情怀教育,同时激励学生们以崭新的姿态和昂扬的斗志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次征文比赛和主题演讲活动参与人员是我校高一、高二的全体学生,高三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组的部分老师担任了这次活动的评委。奖项分设一等奖 2 名,二等奖 3 名,三等奖 5 名,鼓励奖 10 名。征文比赛中,一等奖分别由高 207 班的叶丹和高 105 班的王依然两位同学夺取;演讲比赛的一等奖分别由

  班的

  和

 班的

 两位同学斩获。

 12 月 26 日的晚上,校大多媒体教室的外面冬雨霏霏,里面却温暖如春。通过了班级初选的四十位参加演讲的决赛选手们,一个个精神饱满,情绪激昂。他们或满怀深情地讴歌,讴歌历史上和当今中国那些拥有家国情怀的名人志士以及乡贤们、亲人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或反思当下多元的世界文化给青少年们造成的巨大冲击,他们大声疾呼,呼吁同学们改掉诸如叛逆、厌学、网瘾、抑郁、颓废等诸多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坏毛病,呼吁正值芳华的高中生们绝对不

 能让社会上的负能量阻碍了前进的步伐。忆往昔、看今朝,思自我,展未来„„三个多小时的演讲决赛下来,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观念以及国际视野意识增强了,学生们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唤醒了。涵养浩然正气,同壮家国情怀;提高思想境界,传承、反思、超越„„

 征文和演讲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今朝花开胜往昔,料得明日花更红!

相关热词搜索: 乡土 深化 征文 情怀 家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方远公文网 200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方远公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方远公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苏ICP备07012513号-1